新一轮房改来了!
据媒体报道,近期,《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》(国发【2023】14号文)(以下简称“14号文”)已传达到各城市人民政府、各部委直属机构,进入执行落地期。这是继今年7月份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楼市重新定调,认为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之后,房地产又一个重大动作。
文件明确两大目标,楼市将迎来两大变化:
1、针对保障性住房: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,“让工薪收入群体逐步实现居者有其屋,消除买不起商品住房的焦虑,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奋斗”,重点针对住房有困难且收入不高的工薪收入群体,以及城市需要的引进人才等群体,各地须按照“保基本”原则,合理确定不同群体的保障面积标准。同时在建设资金、住房公积金、开发贷和个人住房贷款、税费等方面对保障房给予政策支持。
2、针对商品房: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,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,满足改善性住房需求,促进稳地价、稳房价、稳预期,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。
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对金融界表示,近期房地产市场下滑比较明显,而且超出了市场的预期,即便政策大力度的纾困和刺激,利率降到历史最低,限购政策基本上退出,但效果依旧不足,这意味着我们传统的房地产管理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。
反思房地产发展的旧模式,最大的问题就是供需错配,本质上来讲,商品房是卖给富裕人群的,或者是加杠杆、掏空家庭积蓄的人群,这与我国城镇居民大部分为中低收入人群的结构是不相符的。从而也导致了商品房市场发展不可持续,这是目前房地产市场难以稳定的根源。
李宇嘉指出,新的保障性住房属于配售型的住房,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公租房还继续存在。李宇嘉认为, 14号文要与城中村改造结合起来,城中村改造是要解决新市民、年轻人和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的问题。
释放限价松绑信号?
诸葛数据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关荣雪解读表示,从文件中明确的两大目标内容来看,一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,实现居者有其屋,这一条显然是向新市民、青年以及工薪收入群体释放了强烈的利好信号,通过加大保障性住房的供应,缓解这部分群体的购房压力。
由于大多数的三四线城市,供应大于需求,房价也并不是特别高。反观一二线城市,就业机会多带动人口流入,房价也相对较高,新市民等群体的购房压力较大。因此,不排除将会在一二线这样的大中城市率先实践。
第二条中所提到的“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”,主要是针对改善性住房需求,不排除是接下来限价等政策松绑的信号,比如取消限价限售、土地价格上限等举措,而且取消限价等情绪已经开始蔓延了,此前市场消息称自然资源部建议各地取消土地限价,并且济南、合肥、成都等城市的土拍规则已有所调整,部分待出让地块不再限制土地上限价格,重回价高者得,后续不排除房价会出现一波上涨行情。另外,“让商品住房回归商品属性”也将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,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地方的房产税收收入,也有利于提振房地产市场活跃度,给予房企一定的信心。
整体来看,新一轮“房改”将保障性住房地块提升空前,与“十四五”规划基调一致,有利于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。而且本次改革可以说是一次重磅加持,在保障部分低收入群体住房需求的前提下,也给予了高收入人群一定的活跃空间,市场情绪有望提振,或将会加速地产板块的修复,值得期待。